補給站SUPPLY STATION
補給站
補給站
期刊
報告
 
協商ABC字典
勞動統計
勞動問卷
高風險職業病勞工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出版年108
出版單位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研究單位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研究主持人  潘致弘、吳明蒼

依據我國民國 94 年至 105 年勞工保險現金給付職業病件數統計分析,包括傷害、 失能及死亡給付總計為 7,674 人次,以 19 類大行業區分,前六位給付件數最多的行業 依序為:製造業(共計 2,572 人次)、營建工程業(共計 1,468 人次)、批發及零售業 (共計 875 人次)、其他服務業(共計 747 人次)運輸及倉儲業(共計 56 人次 9)、住 宿及餐飲業(共計 426 人次)。該六大行業職業病給付佔總給付件數的 87%,因此本研 究探討職業病高風險勞工罹患疾病的種類及健康效應,並瞭解勞工十大死因、癌症發生 率及死亡率與行業類別及職業類別之關聯性,且藉由調查勞工疑似職業性疾病(包含職 業性癌症)之個案,評估職業性危害暴露與疾病之因果時序性。 本研究共完成 9 例職業病高風險勞工疑似職業病個案調查,其中有化學性危害、生 物性危害和人因性危害。依據其工作內容所建議的預防有害氣體/液體/粉塵暴露之化學 性危害方法有:1.增加作業環境整體換氣之換氣率、2.依據暴露之化學物質,選擇相對應 的呼吸道防護具,並熟悉防護具的正確佩戴方式與更換頻率。3.選擇化學性危害較低的 清潔劑,並佩戴合適之手套、護目鏡等防護具。依據其工作內容所建議的預防生物性危 害方法有:1.於特定流行病盛行區域務必預防相關傳染,熟知傳染途徑與預防方式。2. 戶外活動或特定職業者,穿上具有保護作用的長袖衣服及長褲、工作靴等,以避免被叮 咬。依據其工作內容所建議的預防人因性危害方法包括:1.對於從事重物處理的勞工, 應於職前與就業中,教育各種物品抬起搬運、放下、卸貨、疊上貨物的適當方法,並提 供預防肌肉骨骼傷病發生的各種注意事項、2.工作中以人因工程改善或使用輔助設備, 避免重複舉手過肩之頻率,減少肩部負荷。亦應標示重量,使工作者知道預期重量,減 少傷害發生的機會、3.經常更換姿勢,必要時應轉調至其他工作等。 本研究並完成兩場勞工職業病預防研討會。透過講者解說餐飲業勞工癌症預防、生 物指標在職業醫學之應用、化學性危害暴露減量實例分享以及常見職業傷病介紹等,使 參與活動之學員充分了解職業病之成因,並提供相關人員之預防與保護依據。 本研究完成分析勞工勞保資料、癌症登記檔、死因檔、全民健保等資料庫,計算民 國 98-105 年各行業勞工歷年全死因標準化死亡率及全癌症死因標準化死亡率分析勞工 死亡之高風險行業、利用粗死亡率、直接和間接標準化死亡率計算民國 98-105 年歷年的 勞工十大死因與十大癌症死因、以及使用卡方檢定與條件式羅吉斯迴歸分析了解勞工乳 ii 癌發生及死亡發生與行業類別及職業類別之關聯性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包括:1.定義勞 工死亡前六大高風險行業包括:A-農、林、漁、牧業;F-營造業;H-運輸及倉儲業;B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S-其他服務業;R-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服務業。2.民國 105 年 勞工前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糖尿病、腦血管 疾病、肺炎、事故傷害、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 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3.勞工前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 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口腔癌、前列腺(攝護腺)癌、胃癌、胰 臟癌、食道癌、卵巢癌。4.女性勞工罹患乳癌的高風險大行業類別有:「批發及零售業」、 「金融及保險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 全」、「教育服務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 5.女性乳癌死亡個案在「批發及零售業」、「金融及保險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 務業」、「教育服務業」、以及「其他服務業」皆顯著較對照組高;而在「農、林、漁、 牧業」及「住宿及餐飲業」皆顯著較對照組低。本研究將建議在未來後續研究可以延伸 針對不同疾病類別(如肌肉骨骼傷病)定義高風險行業類別的排序;而且各項死因在行 業類別應該更深入探討,以作為未來政策訂定預防策略的參考;以及建議在未來後續研 究可以延伸分析勞工主要死因、癌症死因等與行業類別在歷年的變化趨勢。 本研究完成二家高風險事業單位之職業危害介入評估,包括改善金屬表面處理業之 通風設備,其職業暴露後測結果有明顯改善,爰此本研究有關金屬表面處理業之通風改 善技術,建議做為金屬表面處理業安全衛生輔導的工作項目。 本研究完成了「鋯引起的職業性肺部疾病認定參考基準」、「磷及磷化合物中毒之 認定參考基準(修訂)」、「鎘及其化合物中毒之認定參考基準(修訂)」,建議本部 納入職業病認定參考指引,藉以提高職業疾病發現率,並提出勞工職業病相關預防對策, 提供本部在制定勞動政策時的參考依據,保護勞工的健康與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