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年 | 110 |
出版單位 | 勞工安全衛生展示館 |
研究單位 | 勞動市場研究組 |
研究主持人 | 徐雅媛、崔曉倩 |
本研究係根據「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第 6 條、第7 條及第9 條規定辦
理,除彙整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研析並提供政策建議外,並透過行政資料的數據串接,
瞭解近十年臺灣中高齡及高齡勞工之就業相關樣貌,及其性別、行業別,乃至地區別之
差異。此外,本研究亦詳細盤點我國政府部會針對中高齡者及高齡者職場指引、就業相
關補助、就業服務資源等資料,針對雇主及勞工的職場指引手冊提出初步的架構。
研究結果:(一)2010-2019 年中高齡與高齡者投保人次成長幅度達16.81%。(二)
45 歲以上最高行業占比,依序為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農林漁牧業、礦業
及土石採取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用水供應及汙染整治業、營建工程業、其他服務業。
55 歲以上最高行業占比,依序為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公共行政及
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用水供應及汙染整治業。(三)中高齡與高齡者退休再就業,
2010 年1.56%上升至2019 年3.27%。(四)2019 年中高齡職業傷害發生最多,為上下
班交通事故。其次原因包含「墜落、滾落」、「被夾、被捲」、「跌倒」、「被刺、割、
擦傷」、「非上下班公路交通事故」等。受傷比例較高部位包含「指」、「足」、「臉
頰」、「頭」、「前膊」等,多發生在製造業、營建工程業。(五)職業病方面,2017
年之後45-64 歲,罹患職業病人次有逐年下降,65 歲以上高齡者反而呈上升。2019 年
職業病比例較高行業,包括製造業、運輸及倉儲業、營建工程業、批發及零售業等。
(六)在勞動市場上,中高齡勞動力的供需有明顯落差,僅製造業勞力工在供需上較為
一致;高齡勞動力在供需上雖較為一致,但多屬於勞力型的職類;中高齡者參與職業訓
練比例有上升趨勢,女性參訓較男性高。
研究建議:(一)職務再設計部分,可考量在某些特定條件,放寬補助金額上限,
較能吸引適用中高齡與高齡者之職場創意改善提案項目。(二)退休後再就業,顧及勞
動供給面,倡議「以勞工取代志工」和「以再就業來落實社會參與」;勞動需求面,依
企業用人階段開創更多適合非典型工作;勞動供需媒合面,建立人才資料庫。(三)性
別友善就業,推動「無齡化/全人化/通用設計」無障礙環境及「友善職場」認證,也可
鼓勵事業單位提供職工福利。(四)提升受僱機會,開創中高齡者從事非典型工作如:
看護、農業產銷合作新模式(老農民生產、青年提供電商系統)、鄉下便利商店;適合
青銀合作就業(如青年負責網路銷售、中高齡者負責實體銷售);適合「老老相扶」就
業(如照顧服務)。事業單位自辦或委外提供職工福利項目,考慮僱用中、高齡者(含
退休後再就業)。(五)針對職業安全設施之雇主責任與受僱者權益,可定期實施員工健
檢,舉辦健康座談/講座、開辦健康教室,加強通勤和職場職災預防分流處理。(六)公立
就業服務機構及銀髮人才資源中心設置,應由「人力供給」與「人力需求」考量,前者
提供差異化服務及職涯輔導,後者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協助企業開發及運用中高
齡人力。(七)中高齡與高齡者微型鳳凰創業貸款,開創全國連鎖式的創業模式,「樂
齡學習」推展為「社會企業」。